2003年度中国教育经费报告
首先,对于教育经费结构进行研究有以下几个方法。
1.比例分析法:比例分析法是研究教育经费与其他经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经济水平上的努力程度。常用的比例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个指标用来表示政府的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一般国际通用的指标是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当于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2.增长水平分析法:增长水平分析法是用来衡量教育投入的进步程度,是研究教育经费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说在进行“三个增长”的分析时就比较多的用到这个方法。
3.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用来研究教育投资的内部分配结构。常用的指标有三级教育的经费分配比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经费分配比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经费分配比例等。这些指标用来反映教育经费对某一类教育的倾斜程度。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作比较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国际比较,一般是把与研究对象处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教育投资与经济指标的关系形成一个模型,用这个模型的模拟值,评价一国教育投资的合理性。另外一种是地区比较,地区比较是对不同地区(省、市或县、市)的教育经费差异进行比较。
下面的分析里会不同程度的综合运用到以上的分析方法。
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的总体特征是:教育经费总量和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保持增长,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经费分配和使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尖锐。
一、 教育经费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指标的关系
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为6208.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3.2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3850.62 亿元,比上年增长10.29%,财政预算内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3453.86 亿元,比上年增长10.91%。
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就增长情况看,13.29%的增长幅度低于上一年将近5个百分点,也低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平均增长幅度(19.5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29%的增长幅度比上一年减少3.3个百分点,低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增长幅度(16.60%),但是和上年相比减少幅度有所缩小。财政预算内拨款的增长幅度是10.91%,,比上年减少近10个百分点,也远低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值18.22%。(参见表1)
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包括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费、税,企业办学经费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8%,比上一年3.32%减少了0.04个百分点,虽然比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的2.75%要高,但仍然投入不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618.62亿元,其中城市教育费附加为164.76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4.68%,比上年减少0.08个百分点。(参见表2)
所谓“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明文规定。
2003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增长9.84%,(财政经常性收入的计算口径是: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及出口退税基数返还+中央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增长10.91%,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表三)
我们看到虽然整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拨款增长比例实现了比全国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快的要求,但是仍然用红字标明的共有18个省或自治区没有达到3个增长的要求,比02年的3个省份多出5倍。
二、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教育的效率和政府的作用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5367.66亿元,比上年的4259.65亿元增加26.02%;其中预算内支出2876.96亿元,比上年的2409.18亿元增长19.42%。教育事业费支出4794.46亿元,比上年的3821.98亿元增长25.44%;其中财政预算内支出2713.98亿元,比上年的2279.98亿元增长19.04%。教育基建费支出573.21亿元,比上年的437.67亿元增长30.97%;其中政府拨款162.98亿元,比上年的129.20亿元增长26.15%。
在教育事业费总支出中,人员经费为2960.83亿元,公用部分1833.63亿元,分别比上年的2368.84亿元和1453.15亿元增长24.99%和26.18%;其中财政预算内人员经费支出为2212.24亿元,比上年的1865.05亿元增长18.62%,公用经费为501.74亿元,比上年的414.93亿元增长20.92%。
从使用情况看,与2001年相比,教育经费总支出中的教育基建投资的增长额度要大于教育事业费增长5.53个百分点,显示对学校硬件条件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政府预算内支出中也同样显示这一特点,教育基建投资的增长额度要大于教育事业费增长6.11个百分点。在教育事业费支出中,无论是总支出还是财政预算内支出部分,都显示公用经费的增长额度要高于个人经费的增长。总的看来,相对于教育经费使用中基建经费偏少、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的状况,这一变化是积极的。但是后面的分析我们将看到,基建支出,无论是总支出还是财政预算内支出的绝对数量,大部分都被用在高等、中等教育阶段;事业费支出中人员经费比重的降低,也主要体现在高等、中等教育阶段。
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基建费支出分别比2001年增长19.04%和26.15%,而教育事业费和基建费总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5.44%和30.97%。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支出分别比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总支出增长低6.4和4.82个百分点,显示政府教育预算对教育事业的作用比上年有所降低。
三、 生均教育经费及其增长:困难与成绩
生均经费指数是指某级生均经费与当年人均GDP的比例,它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学生一年学习的费用占用了几个人的GDP,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某级学生学习的资助力度.
我国各级教育在学人口众多,从总量上看教育投入数额巨大,反映不出教育经费短缺状况。生均经费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投入量,而且反映了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规模的关系。
以上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各级普通教育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各项支出除普通高等学校外,几乎都比上年有所增长,增长的幅度随着教育级别的降低而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支出5772.58元,上年为6177.96元,下降6.56%。个人与公用部分均分别下降300和100元,这是在各级教育经费都在增长的情况下所独有的,也是与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不断增加的国际趋势正好相反的。参考1996年以来的有关数据,我们发现从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这种趋势就已经形成了。原因我分析主要是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总的投入保持在可以维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下,规模越大,招生数量越多,生均成本就可以相应的降低。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提倡利用多样灵活的财税、金融手段和配套政策增加高等学校投入的路子,拓宽筹资渠道,例如目前各地兴起的独立学院,就为高等学校解决了一部分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免除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政府必须在实现“三个增长”的政策中起到关键作用。
四、 总结
通过对2003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来看,我有以下几点结论:
1.对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落实情况比2002年要严峻的多。如表3中,有18个省和自治区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2002年多出15个省份,而且比较起来地区差异,东西部差距,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的差距很大。其次,2003年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都少于2002年,没有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增长,令人遗憾。
2.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官方口径统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28%,低于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3.83%),甚至低于去年0.04个百分点。这0.04个百分点在两会时引起了人大代表的极大关注,因为这减少的0.04%的经费,可以为200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1.84亿在校生每人增加25.5元公用经费;接近2003年宁夏、青海、西藏三个省区的预算内教育经费之和。我想目前出现的乱收费现象也或多或少的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关。虽然4%的目标已经写进了《教育法》,但真正落实还需要更艰巨的路要走。
1991-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统计
年份 | 全国教育经费总计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 | |||
金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金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金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
1991 | 731.51 | 10.94 | 617.83 | 9.55 | 459.73 | 7.88 |
1992 | 867.06 | 18.53 | 728.76 | 17.95 | 538.74 | 17.19 |
1993 | 1059.94 | 22.25 | 867.76 | 19.07 | 644.39 | 19.61 |
1994 | 1488.78 | 40.46 | 1174.74 | 35.38 | 883.98 | 37.18 |
1995 | 1877.95 | 26.14 | 1411.52 | 20.16 | 1028.39 | 16.34 |
1996 | 2262.34 | 20.47 | 1671.7 | 18.43 | 1211.91 | 17.85 |
1997 | 2531.73 | 11.91 | 1862.54 | 11.42 | 1357.73 | 12.03 |
1998 | 2949.06 | 16.48 | 2032.45 | 9.12 | 1565.59 | 15.31 |
1999 | 3349.04 | 13.56 | 2287.18 | 12.53 | 1815.76 | 15.98 |
2000 | 3849.08 | 14.93 | 2562.61 | 12.04 | 2085.68 | 14.87 |
2001 | 4637.66 | 20.49 | 3057.01 | 19.29 | 2582.38 | 23.81 |
2002 | 5480.03 | 18.16 | 3491.4 | 14.21 | 3114.24 | 20.6 |
2003 | 6208.27 | 13.29 | 3850.62 | 10.29 | 3453.86 | 10.91 |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