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
1800年中国是世界一流国家
1900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000年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
一、含义: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中国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简言之,是指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
它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近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的一场革命,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从而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公民取代臣民,使整个社会逐步资本主义化。
近代化是相对于封建化的一个历史观念。封建化在古代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曾经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进步的代名词,其标志性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无比的优越性取代奴隶制经济,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从封建化与近代化的对比中,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差别。
主要表现有:1、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2、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3、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族共和的变化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的产生。
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
概括为:民主化和工业化。
二、发展历程:
近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深远历史意义的一一场运动,代表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从某种角度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史册。
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魏源是最早高举中国近代化旗帜的人。
1、起步阶段:1840----1895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的工业化有所进展,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今
三、影响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三个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不足;思想准备不足,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观念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2、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障碍,封建意识形态相当顽固,鸦片战争失败后没有清醒过来,愚昧无知、不思进取,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定、安定的环境
A.中国的近代化从重工业领域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B. 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出发制定内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C.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四、与西方近代化相比的特点
1、 近代化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压制,还不断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 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
3、 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4、 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平衡。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不可能的。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知识结构的变革是近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见中史参2001。2)
中外历史比较专题
分期 |
世界总体发展状况 |
中国历史发展状况 |
中外比较角度 | ||
特征 |
表现 |
特征 |
表现 | ||
16―18世纪 |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
1、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2、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主改革
3、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4、 对外殖民扩张 |
君主专制加强和封建制度衰弱 |
1、 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
2、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3、 思想专制及文字狱
4、 闭关锁国 |
1、 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重农抑商”
2、 中西资本主义萌芽
3、 中西科技发展
4、 中西思维特征及原因 |
1840―1870年 |
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及东方民主运动高涨 |
1、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完成
2、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3、 殖民扩张
4、 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5、 自由主义思潮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深入 |
1、 两次鸦片战争
2、 自然经济解体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 农民战争及洋务运动
4、 新思潮萌发 |
1、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特征
2、 太平天国与1848年欧洲革命
3、 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中国
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
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东方民族新觉醒 |
1、第二次科技革命
2、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3、帝国主义全球扩张
4、帝国主义矛盾发展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及民主革命发展 |
1、 帝国主义侵略
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
4、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
宪
5、 辛亥革命 |
1、 帝国主义时代的侵
华特点
2、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3、 亚洲觉醒中的中国
|
1914----1927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调整 |
1、第一次世界大战
2、十月革命
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4、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 |
1、北洋军阀统治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成立
5、国民大革命 |
1、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
1927―1945
|
由相对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1、资本主义经济恢复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3、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4、法西斯势力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 |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2、工农武装割据及红色政权建立
3、日本由局部到全面侵华
4、抗日战争 |
1、英法美纵容政策及日本侵华战争
2、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1945―70年代末 |
两极格局形成和发展 |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2、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战后社会主义发展及改革
4、美苏争霸 |
民主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
1、内战爆发
2、新中国成立
3、政权巩固及经济恢复
4、向社会主义过渡
5、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6、文化大革命 |
1、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及影响
2、中粟社会主义建设比较
3、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比较
4、美苏争霸中的中国
5、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
1、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第三世界兴起
4、政治经济区域集团化
5、第三次科技革命 |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 |
1、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
2、国际地位提高及外交战线成就
3、科教兴国战略及科技发展 |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与中国
2、第三世界中的中国
3、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及科技革命 |
一、 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1、表现:14―16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各自发展的规律及程度有明显的区别,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微不足道,在手工业中也只占极小的比例,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未能进入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
2、原因:(经济基础方面)
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坚固顽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相当狭小;沉重的地租吸引官僚、地主、商人将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 而西方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相对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上层建筑方面)
中国封建王朝始终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西方统治者利用王权的力量推行重商主义。
明清之际对外政策方面中国统治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西方已将目标指向全世界。
这样中国的中央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越大;西方专制王权越强大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有所反映,但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很少一部分行业,缺乏全国的普遍性,而且促进的力度极为有限。可以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促成社会化生产力在我国的形成,更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因尔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无力促动。
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阶级的分化、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二、 明清时期中西科技的比较
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学的晚霞
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与中国不同,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这些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表现。
原因分析:
1、 社会经济方面。在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条件和动力;而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2、文化教育。西欧早在13世纪就有了大学,教育手段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为科学家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孝奴才,以儒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方式是私塾教育,既不利于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3、思想文化状况。中国历代统治者厉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登峰造极,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逼入研究儒家经典的死胡同;而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
三、16---18世纪中国皇权专制与西方王权专制的比较
1、不同表现:皇权专制在中国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存在了2100年,而西欧王权确立于封建社会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正在形成的时期,只存在200---300年时间;西欧王权对西欧历史的发展起了一种独特的作用,即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任何有损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新的因素无情扼杀,对工商业发展严加打击和控制。
2、原因分析:
组织结构不同-----中国的皇权专制是君臣控制力极强、制度完备、关系稳定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而西欧基本实行采邑分封制,国王根本谈不上对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和支配权。可见中国封建制度的完备,相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而言,这个外壳更坚硬。
阶级基础不同-----西欧王权的基础是工商业、城市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领主阶级;中国王权的基础是单一的封建地主阶级。
政治统治措施不同-----西欧统治者采取打击封建教会势力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
经济措施不同-----中国统治者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西欧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在中西方社会发生逆转的 二、三百年间,同样的封建专制制度,对历史的发展却起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作用。
"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