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測驗與評量
期中報告
組員:
歷史二 張純瑤
法律二 郭復齊
地理四 黃正嘉
地理碩一 陳怡君
2007/05/11
報告大綱
前言
報告順序
歷史
地理
公民
結語
前言
本報告針對大陸(北京卷)綜合能力測驗及台灣學科能力測驗之試題,以社會領域作為本次報告的主題,將社會科分為歷史、地理、公民三部分,做以下問題之評析:
1.比較兩岸試題題型與內容特色
2.分析兩岸試題的優缺點
3.各選擇一題認為最不理想的題目,並提出具體改善的建議
社會科-歷史
題型比較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歷史科佔題數量:選擇題1/4 ,非選題2/5→(偏少)
非選題(160分)比重大
只有單選題、非選題
非選擇題一大題內容很多
非選題並非單純簡答
歷史題目數量較少,分配不均、分數比重大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歷史科佔題數量:兩個部分各約佔1/3→平均
皆為單選題
選擇題的題目敘述較長
今年只有一題為圖表題
題數分配平均
題數多,分數比重少,答錯不倒扣
內容與特色比較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圖表多為一目瞭然型。
偏重社會主義史觀思考模式
重視國家認同及中華文化之崛起。
偏重政治議題,文化題少。
題目不易作答,有難度
北京卷例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亞國家的發展有其區域特色。下列敘述不符合西亞歷史發展狀況的是?
A.改善農業環境,實現了糧食自給
B.一些國家編入世界富國行列
C.產油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日趨接近
D.發起建立石油輸出國組織同西方壟斷資本鬥爭
→知識層次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概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多層面
「情境歷史」
題目靈活新穎,不死記
整體的應用能力及理解能力
每個答案都有作用並互相排斥
96學測社會科例題:
某人準備出門旅行,先到城中購買相關書籍。書肆中陳列著各種指南、地圖及日常生活有關的百科全書。這些書中不僅有交通路線,甚至有煙草、海外奇珍等的介紹。這個現象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哪個時期?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民初
→「情境歷史」
優缺點比較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優點:
有益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與背景
非選題有鑑別度
將中國放到現今世界的脈絡中
整合古今歷史,考驗學生的統整能力。
北京卷例題:
以「18世紀以來文明的對話」為展覽主題,回答相關問題。
(1)展覽一:18世紀中西文明的對照
下表是展覽中對體現當時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兩部著作的介紹,請參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份(8分)
18世紀歐洲思想文化發展的里程碑
評價
反應當時的一切科學研究,宣傳科學和理性。
按經、史、子、集四部,總結了古典文化
內容特點
清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空間鞏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推行文化專制。
時代特徵
法國《百科全書》
清朝《四庫全書》
項目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缺點:
選擇題內容刻板,偏重記憶,缺少大方向
黨國思想太重,作答受限
以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軸
出題偏重近代政治,缺少多元性及文化認識
替北京奧運宣傳
一行題為主,草率、了無新意
北京卷例題:
下列與民族問題相關的表述正確的是?
A.拉美獨立運動徹底剷除了封建主義
B.一戰中塞爾維亞的參戰具有民族解放的特質
C.提拉克的激進主張成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方向
D.民族成分單一是普魯士完成得意志統一的最大優勢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優點:
立題新穎,內容豐富多元
試題活潑,但有鑑別度
重視閱讀能力
綜合理解、減少死記、激發歷史想像
題目不偏重某個層面或時代
出題客觀,純粹在考歷史能力
96學測社會科例題:
一位官員因為在父喪期間,讓婢女服侍他吃藥,被人檢舉違反禮法,因而受到清議的批評,甚至使他的仕途受阻。這位官員最可能處於何時?
(A) 兩漢 (B) 魏晉 (C) 隋唐 (D) 宋明
→綜合理解能力
學者指出:「在日耳曼民族早期,姓氏是貴族的特權,平民無姓。到了中世紀後期, 由於商業活動漸趨頻繁,人與人的接觸漸增,平民逐漸有了姓氏。同樣地, 古代中國的平民也沒有姓氏, 直到春秋戰國以後始漸得姓。」中國平民得姓的可能背景是:
(A) 戰國以後國家通過戶籍取得賦稅徭役, 因此平民 有姓氏之需
(B) 和日耳曼人相同,古代中國平民得姓也來自商業活動的需要
(C) 中國平民獲得姓氏是個人行為,和外部環境的變遷沒有關聯
(D) 因為古代中國人安土重遷、慎終追遠的習慣,所以需要姓氏
→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中外統整比較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缺點:
沒有考到史前文化
只有一題圖表題
題目數較多,作答時間有限
不良試題與具體建議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不良試題:
運用唯物辯證論,說明如何通過北京奧運會充分展現中華文化。(9分)
建議:
限制以唯物辨証論回答,無法使思考多元,應讓學生從各種角度發揮。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不良試題:
唐宋間庶民文化崛起,此一現象與下列何者關係 最密切?
(A) 人民心態的調整 (B) 社會團體的活躍
(C) 經濟結構的變化 (D) 生活方式的改變
建議:
基本知識層次,相較於其它試題較單調,建議配合閱讀資料出題,增加深廣度。
社會科-地理
題型比較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全為選擇題(25/72)
選項固定為4個,全為正面敘述之問句
6大題為題組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分兩卷:選擇題型(11/35)、非選擇題(2/5)
選項固定4個,全為正面敘述之問句
題組(選擇題有2題,非選擇題)
非選擇題l:分析、說明、、
內容比較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題目通常給學生一新情境、不重背誦(需理解、應用)例如
重讀圖表能力(幾乎每一題都是)。例如
題目涵蓋平均(自然、人文、區域、環境)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題目平鋪直敘、選擇題多重記憶。例如
解釋、分析、外推能力靠非選擇題補足。例如
偏重自然地理(似地球科學)、以及國內區域地理(少國際題)。
優點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選擇題,題數多可涵蓋廣
計分客觀公正
常給新情境,注重閱讀圖表題。(理解、應用、分析)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選擇題與非選題取向區隔明顯
非選題除可測得較高的認知能力外,能訓練書寫和組織統整能力
貼近生活(北京)
缺點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無倒扣設計,學生猜題機率大
不重書寫、組織能力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命題數較少,還蓋得知識範圍受到限制
改卷費時且可能不夠客觀
忽視國際觀培養
不良試題與具體建議
不夠合理的治理土地退化措施為:
A.東北土地開荒,焚燒節竿,加速有機質分解
B.黃土高原保原、護坡、固溝,防治水土流失
C.黃淮平原實施排灌,調控土壤鹽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改進建議:
反面敘述且沒有加底線強調,且題幹也不完整;
應改為正面敘述的完整題幹較妥,不會造成學生因誤認而答錯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2006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於11月12日在越南河內登場,討論的焦點是自由貿易和北韓問題。APEC的成員中,以下列哪個地區的會員國為數最多?
(A) 東亞(B) 東南亞(C) 大洋洲 (D) 北美洲
改進建議:
內容只能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再認」,且容易猜題。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社會科-公民
題型比較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只有選擇題
單調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選擇題、簡答題、申論題
變化多元
內容與特色比較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公民領域共23題
知識層次題目3題
理解層次題目19題
應用層次題目1題
社會領域題目較多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公民領域共21題
知識層次題目5題
理解層次題目11題
應用層次題目5題
經濟領域題目較多
優缺點比較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優點
知識層次題目較少
題幹敘述完整
意識型態題目較少
缺點
應用層次題目少
題型單調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優點
題型變化多
應用層次題目較多
經濟領域題目多
缺點
意識型態題目多
題目敘述不明
不良試題與具體建議
◎大陸北京卷—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經濟增長可用以下函數式表示:
Y=F(K,L,A,R……)
公式表明,國內生產總值(Y)的大小取決於資本(K)、勞動力(L)、技術(A)、土地何其他自然資源(R)等生產要素投入的水平。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最需要加大投入比重的要素是:
A.K B.L C.A D.R
本題問題:
本題所考的乃為知識層次題目,卻用這麼多包裝去說明,無異浪費出題者心力
本題選項容易誤導學生,不佳
具體建議:
修正選項為中文說明,不要以代號出現
更改題幹敘述,改為說明大陸經濟發展的改變現狀
◎台灣96年學測社會科試題:
根據統計,國內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急速攀升,網際網路的便利確實為現代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最能顯示網際網路在臺灣社會的正面功能?
(A) 可減少人際衝突並提升互動的品質
(B) 提供弱勢團體連結爭取權益的機會
(C) 可解決大眾資源社會階層化的問題
(D) 提供的是最迅速確實的第一手訊息
本題問題:
題幹與題目考題無關
選項概念有一定爭議
具體建議:
修正A選項部分文字內容
修正題幹,改為敘述一個現實生活的例子,由學生判斷之
"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